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张家港高铁新城依托“梦想加速器”产业园区,打造产城融合创新范例,通过空间创新激发产业活力,提供可借鉴的“张家港方案”。

▲主体形象 ©秦伟
在长三角一体化浪潮的推涌下,张家港高铁新城以高铁枢纽为经纬,编织着区域发展的新图景。“梦想加速器”工业园区的诞生,以建筑语言回应了“产城融合”的永恒命题,成为城市新兴核心区的空间诗篇。

▲青龙路鸟瞰 ©秦伟
01
错叠体块 空间拓扑
建筑的形态从来不只是功能的容器,更是城市精神的隐喻。“梦想加速器”以错落堆叠的体块构成空间矩阵,如同被解构的莫比乌斯环,消解了传统工业园区的封闭性。这种非对称的几何语言,既是对企业创新突破的象征性表达,也是对高铁新城动态城市肌理的呼应。

▲体块错叠之美 ©秦伟

▲入口广场 ©秦伟
02
工业美学 建筑呼吸感
设计力求彰显工业美学,整体以轻盈灵动的现代气质示人。通过局部几何形态与材料的对比碰撞,在丰富视觉层次的同时,柔化工业场景的冷峻感。材料选择遵循差异化设计:主体立面以参数化穿孔铝板与深灰色金属漆间隔排布,形成统一的视觉语言;入口区域与大台阶则采用橙色穿孔铝板作为点睛元素,以鲜明的色彩跳跃打破工业元素的单调感,让立面在秩序中透出活力。

▲幕墙系统 ©中衡设计集团

▲厂房入口墙身 ©中衡设计集团

▲卸货区墙身 ©中衡设计集团

▲参数化矩阵穿孔板 ©秦伟
外立面采用参数化设计的穿孔铝板,将自然光转化为时间媒介。晨昏交替间,阳光穿过孔径投射出变幻的光斑矩阵,形成“会呼吸的建筑表皮”。这种光影装置不仅是对江南地域性气候的适应性设计,更暗合了海德格尔“栖居的诗意”——在工业化语境中重构人与自然的感知联结。


▲折叠光影 ©秦伟
03
模式创新 高效生产空间
秉承 “集约、高效、绿色”的设计理念,在这片狭长的地块上,建起两栋高层厂房并采用悬浮绿洲链接:1 号厂房主打自动化生产,2 号厂房专注研发配套,两栋楼通过会 “呼吸” 的外墙连接,整体造型充满科技感。

▲模式分析 ©中衡设计集团

▲生成过程 ©中衡设计集团

▲垂直交通分析 ©中衡设计集团

▲主要街景 ©秦伟
1#为3层叠加式厂房,每层划分为两个独立单元,空间布局灵活,可分可合。在设计层面,其面积规划、层高设置、柱网排布、荷载承载能力以及疏散通道与防火措施等均处于合理范畴,完全契合生产线的工艺需求。此外,厂房内预留了充足的货梯、卸货平台及设备管井。

▲各尺度生产线分析 ©中衡设计集团
04
悬浮社区 场所精神
面向东侧的城市之窗,为园区提供公共活动,结合室内的展示研发等功能,采用橙色穿孔铝板与白色折线穿孔铝板的组合,形成轻盈灵动的效果。

▲城市之窗墙身 ©中衡设计集团
位于两栋主楼中间的公共活动中心,以退台形式向奚浦塘水系展开,如同嵌入混凝土森林的悬浮绿洲。阶梯式平台通过高差变化创造多重视觉通廊,既将河景引入园区腹地,又以“看与被看”的剧场效应激活社交可能。这种空间策略与康得新未来城规划中的“T轴城市客厅”理念形成互文,暗示着工业园区从生产机器向生活容器的范式转变。


▲城市之窗 ©秦伟
园区内设的“微型邻里中心”提供从路演大厅到健身空间的复合功能,这种“15分钟生活圈”的微缩实践,提升了园区生产生活的便捷度与丰富性。

▲入口作为景框 ©秦伟

▲旋转楼梯内景 ©秦伟
这座建筑,以克制的技术理性包裹着澎湃的空间野心。它不仅是张家港“二次创业”的物质载体,更预示着后工业时代产业空间的范式革命——当穿孔铝板的光影漫过退台,当智慧系统在夜色中编织光的五线谱,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建筑,更是一个城市向未来递交的立体宣言。

▲活力广场 ©秦伟
项目图纸

▲一层平面图 ©中衡设计集团

▲二层平面图©中衡设计集团

▲三层平面图©中衡设计集团

▲四层平面图 ©中衡设计集团


▲立面图 ©中衡设计集团

▲剖面图 ©中衡设计集团
项目信息
—
项目名称丨张家港梦想加速器产业园区
项目地点丨张家港市北京东路与青龙路交叉口
建设单位丨张家港市高铁新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项目类型丨产业园区
建成时间丨2023.05
用地面积丨15634㎡
建筑面积丨25591㎡
建筑结构丨混凝土结构
设计单位丨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设计丨2021
完成年份丨2023
项目总监丨薛金海
主创建筑师丨刘洋
设计团队丨薛金海、刘洋、钱运、蓝峰、顾志兴、张幸辰、李小鹏、陈玉潭、张小龙(建筑);朱小寒、王伟、刘晶、陈竟、丁荔、吕泽宇(结构);戴坤、朱勇军、臧炜(暖通);王祥、王志翔、杨鸯、王亚、姚伟、王志斌(电气);殷吉彦、程磊、黄俊杰、裴圣林、何学辉(给排水);沈筠、王进春、陆体操、钱梦茜(幕墙)
摄影师丨秦伟
摄影、图纸版权丨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