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项目展示

获奖情况

中衡新闻

联系我们

ABOUT US PROJECT LIST HONOR NEWS CONTACT US

学术论文丨延续历史·面向未来 拥山抱水·成院得园——南京大学苏州校区规划与设计

学术科研
作者 2022.07.28

  作者简介

  冯正功 | Feng Zhenggong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总建筑师

  陈 婷 | Chen Ting

  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延续建筑创作研究中心执行建筑师

  黄 琳 | Huang Lin

  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延续建筑创作研究中心建筑创作设计研究院院长

  王 恒 | Wang Heng

  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延续建筑创作研究中心建筑创作设计研究院建筑创作二所所长

  摘要:本文通过对南京大学苏州校区规划与设计过程的思考和总结,探讨了延续式设计思维在校园规划中的实践方式。首先,通过中西语境下校园规划模式的对比,反思我国大学概念的由来 ;其次,在回顾近代以来高等教育机构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以南京大学鼓楼校区(金陵大学旧址)的校园空间结构演化为研究对象,梳理以教会大学为基础的历史性校园规划结构的成因与演变 ;最后,通过设计方案对历史文脉的思考,对场地回应方式的推敲,以及对未来教学模式的考量,探索历史性大学异地新校园规划在满足教学功能需求的基础上,承续人文价值的一种设计思路。

  关键词:大学校园规划;文脉延续;山水;书院;学院

  在线阅读

  2019年,在“校地合作”模式的背景下,南京大学与苏州市政府签订协议,共建南京大学苏州校区。2020年,南京大学苏州校区获得教育部正式批复。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位于“山水新城”——苏州西部生态城,项目总用地面积为 1 122 亩(748 000 ㎡)。场地中另有庄里山(不在规划用地内)绵延南北,水系串联东西,自然环境优越。面对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的历史记忆和本项目场地独特的山水基因,新校园的规划该如何延续与创新?教育模式日新月异,校园建筑的空间模式又该如何适应未来的办学需求?这些思考成为本次规划设计重点研究的主题。

  1 模式 :中西语境下的大学、学院和书院

  1.1 大学与高等教育

  虽然各国的高等教育在竞争与交流中,不约而同地走向了以研究型大学为主、专门技术学院为辅的发展道路,但考察近现代的几种典型高等教育模式及发展历程,可窥见一些规律(表1)。

1.jpg

  回顾欧美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 :首先,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服务于国家的需求,“高等教育也同样被视作加强统治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关系到国富强兵、民族复兴”;[1]其次,大学不仅是学习的场所,更是“交往的机构”——通过人与人的交流、师生间的互动,促进思想的沟通、知识的传承。[2]大学的功用不仅体现在传递现有知识、教授专门化技术等应用学科,更体现在推进科学研究、锻炼思维、培养人文素质等方面,并以“培养个性充分发展的人”为最终目标。

  1.2 欧美学院

  中国的教育历史悠久,但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制度及高等教育模式于近代从西方传入。其中,美国的博雅教育模式成为中国近代大学模仿的空间规划上,则主要借鉴以弗吉尼亚大学为代表的美式校园规划 :以带形的半开敞绿地为中央景观轴,两侧罗列布置主要建筑,端点处通常为校图书馆[3]。

  隐含在规划空间结构背后的,则是“学院”这一欧美高等教育的组织架构模式。但值得注意的是,同一名称在建筑空间模式上的表现并不相同,主要可分为英、美两类。[4]其一,英国模式为封闭学院制,其“学院”为建筑群概念,学院与学院间相互独立,如借鉴牛津大学规划的华西协合大学(图1)。其二,美国模式为开放大学形式,“学院”为建筑概念,指单幢建筑,同时建筑围绕轴线围合成的室外公共空间为各个学院共享。以金陵大学为例(图2):其轴线末端组成三合院的北、东、西大楼,分别为文学院、理学院、农学院。

2.jpg

1 华西协合大学

3.jpg

2 金陵大学大学部定稿方案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我国大学的规划理念和教育模式受时代影响出现了不同的转向,但欧美校园规划及学院模式仍然在部分历史性大学的空间结构中留下了重要的印迹,这些空间结构同时也形成了校友的集体记忆。

  1.3 传统学院

  回顾中国古代的教育机制,主要为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学”教育和管理体系。其中,书院模式兴盛于宋代,如苏州府学即为范仲淹在此时期创办(图3)。②随后,江苏巡抚奏请“于府学东建紫阳书院”,呈现出书院与府学共存的局面。

4.jpg

3 苏州府学图

  与欧美校园空间相比,传统书院中环境对教育的作用似乎更为突出。有多位学者指出,书院园林是儒家教学环境的组成部分,其山水、花木等要素更具象征意味,甚至承担了“寓教于景”的功能。[5]以明代的苏州府学八景为例③ :其风景点的命名就体现出较强的儒学色彩,“林杪见孤峰, 巍然碧溪上”的道山,更是书院教化育人的精神象征。[6]此外,在传统的理念中,水系的疏浚和地方的运势紧密关联④,因而府学内的水系形成了“八池一脉”的特殊格局,并与城市水系融为一体。[7]

  苏州府学折射出了我国教育机构的空间建构中较为独特的传统观念 :以书院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机构,在空间布局、意境营造和园林景观等方面更加注重环境对教学的影响,尤其是对人性情的陶冶。这也许能为当代教育建筑的设计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2 脉络 :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的空间结构与建筑营造

  清末民初政权更迭之际,书院随科举制的废除而衰落,高等教育机构呈现官办的新式学堂与教会“书院”并存的局面。[8]大多数传统书院则转型为政府学堂,保留了部分传统与此同时,教会书院逐渐扩展为教会大学,呈现出中西合璧的面貌,南京大学的前身之一——金陵大学即是典型代表。[4]

  大学校园的规划与建设是一个持续且不断完善的过程。[8]近代以来,南京部分地区的历史性校园的空间演变可分为多个阶段。[9]但是将金陵大学规划史料与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的校园现状进行比对,可以看出其主体校园空间格局主要形成于近代教会大学建立时期和全面学习苏联阶段。

  2.1 校园空间的形成

  金陵大学(南京大学前身之一)选址于南京市鼓楼西南侧,处在紫金山—北极阁—鼓楼的城市空间轴线上(图4),[10]场地是鼓楼山岗的延续,整体呈现南北长东西短、南低北高的态势。金陵大学于1912年开始设计并进行分期建设。据档案资料记载,校园规划历时四年,六易其稿,整体规划方案主要为两版[8] :第一版规划方案由美国建筑师凯蒂 ·X· 克尔考里设计,他确立了南北轴线,将主要建筑群集中于基地北侧及轴线末端,将湖泊设计为几何式(图5);第二版规划方案由帕金斯联合建筑师事务所完成(图6),在第一版规划的基础上,设计师更为积极地利用了场地中的坡地地形、湖泊等环境要素,最终,该方案被校方选为正式方案。

5.jpg

4 中华民国时期南京地图(1941年):紫金山—北极阁—鼓楼的城市空间轴线

6.jpg

5 金陵大学第一版规划方案

7.jpg

6 金陵大学第二版规划方案

  据现存史料记载,以金陵大学北大楼三合院为主的大学校园落成于 1925 年,这也是该版规划中获得落地的主要部分。从帕金斯联合建筑师事务所在《美国建筑师》杂志上发表的项目文章中可见,庭院和台地是组织建筑群的两个关键要素,“东西向的科学楼围绕礼仪庭院布置在较低的平台上 ;图书馆和礼拜堂设在更低的平台上,围绕着这个组团的入口庭院 ;宿舍由较小的庭院组织,位于主要教学组团的西侧。”⑥此外,虽然城市空间轴线上的紫金山是否被纳入规划设计的考量中,尚未找到实证,但通过历史照片,可见以北大楼为中心的大学校园与当时南京城市山脉形成的和谐空间关系(图7)。

8.jpg

7 三院嵯峨,艺术之宫

  2.2 校园空间的发展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大学成为培养国家人才的基地,中国的高等教育模式从博雅教育转向了苏联模式,校园的空间规划也开始以莫斯科大学为范本——高大、宏伟的主楼统率校园主轴线,在其前后形成教学区,布置规整、对称的教学楼。[9]

  1952年,金陵大学并入南京大学(以下简称“南大”),由于院系调整、教学改革,校舍亟待扩建。⑦[11]一方面,在以北大楼所在三合院为终点的历史轴线上,增加了新的南北轴线,受苏联大学设计手法的影响,于1964年在校区中心位置建造的新教学楼,取代北大楼成为新南北轴线的主楼。另一方面,在校园空间的发展中,建筑家杨廷宝先生做出了重要贡献[12] :1936年,他设计图书馆(现校史馆)回应北大楼、补完历史轴线 ;1953年,他设计建造东南楼、西南楼,两者形成校区的东、西主轴线。至此,鼓楼校区的格网型空间骨架基本成型(图8、图9)。

9.jpg

8 老校区的格网型空间骨架

10.jpg

9 老校区鸟瞰

  南大虽然经历了多次改、扩建,并且已有三个新校区,但鼓楼校区仍然寄托着南大校友的历史记忆。其原因或许正在于,老校区所保存的历史性校园空间和承载的人文传统已经成为南大宝贵的物质和文化遗产,而北大楼及其所在的三合院更是作为南大的地标和师生的精神寄托,被有意识地提炼和延续于多个新校区的规划设计中[9] 。

  3 对话 :历史文脉、场地基因与新校区的山水空间格局

  在南大苏州校区的规划与设计中,北大楼组团是南大文脉的精神载体,庄里山是场地重要的地理特征,历史文脉与场地基因在此汇聚。

  3.1 场地 :独有的山水基因

  查阅上位规划,校区选址所在的苏州西部生态城在规划定位中即是一座“山水新城”。“山水”是该城市片区的重要地理特征,而园林是苏州的地域特色,这些共同形成了场地的独特基因。

  聚焦于场地本身,新校区的建设用地跨越庄里山两侧,西侧用地较为周正,东侧用地贴临山形展开,十分狭长⑧。同时,用地位处太湖之滨,距湖面距离不足 1 km,周边水系资源也十分丰富,用地东侧即为九曲河,形态自然。“山水”给了场地的地理优势,但也给校园规划设计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3.2 文脉 :新北大楼组团

  在南大鼓楼校区中,以北大楼为主体的历史轴线不仅承载了校园集体记忆,更代表着南大的人文传统。南大苏州校区在竞赛伊始,即要求在新校区的规划中要有机地融入北大楼组团⑨。但是,新校区规划中的北大楼组团不仅需满足现代功能的要求,更需考虑与庄里山的空间关系,并维系组团原有的空间体量和格局。

  新规划在借鉴原北大楼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和设计态度的基础上,充分考量了新北大楼组团与庄里山的空间关系,提出了将“建筑融入山体”的设计构思。在新的场地中,北大楼组团需要面对形式上新与旧、体量上大与小的双重难题。对此,方案采取了整体抬高的策略 :①将入口广场设置在二层平台,以延续老北大楼的入口处理方式 ;②通过覆土的方式将一层融于山体,以在覆土层上方维持原有的形式与体量。

  3.3 推敲 :规划过程中的两种回应方式

  新校区的规划结构采取多重轴线交织的方式延续南大鼓楼校区历史性的格网型空间骨架。其中,“山水”既是校园场地秩序的控制因素,也为师生的学习、生活、交流创造了优美环境。在规划过程中,设计团队对校园与山体—北大楼组团的关系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与比较,主要探讨了两种设计方案(图10、图11)。

11.jpg

10 南京大学苏州校区规划方案一

12.jpg

11 南京大学苏州校区规划方案二

  3.3.1 两区拥一山

  此稿规划方案以庄里山为“内园”,形成东、西校区环抱庄里山—北大楼组团的规划布局 :建筑组团采用“指状”布局方式,向山体打开,与自然咬合交织 ;同时,场地内部的原有水网在校内进行串联环通,并结合地势形成多重景观节点(图12)。

13.jpg

12 两区拥一山

  规划结构由横、纵两条主轴线控制——南北方向的礼仪轴线与东西方向的山水轴线(图13),而北大楼组团次轴线则沿山体展开,现代与传统在此进行时空对话(图14)。其中,东西山水轴线起自西侧的主出入口,设计顺应地形布置了比例尺度与鼓楼校区相近的三组广场,以柱廊限定空间,形成层层框景。广场向山逐级而上,不断朝山打开,将山体拥入校园,科研及公共教学组团围绕广场布置,以形成尺度适宜、山水交融的师生交流场所。

14.jpg

13 横纵两条主轴线

15.jpg

14 新、老校区的时空对话

  3.3.2 一山带两区

  此稿规划方案则以庄里山—北大楼组团为中央景观带,结合校园主入口形成核心轴线——以场地之山水和南大之文脉为一体统领东、西两校区(图15)。

16.jpg

15 双核锁两区

  方案首先在场地的山水肌理中寻找北大楼组团的适宜位置,设计采取将组团的纵轴、横轴延伸至庄里山北峰、南峰高点的方式,确定出北大楼的纵、横坐标建议 :随后,将此纵、横轴线向两侧延伸以控制东、西校区重要建筑在规划结构中的位置。从而巧妙地将“北大楼”作为南大精神载体和记忆寄托的重要地位,隐喻于新校区的场地结构中。

  规划试图将山水融入校园整体的空间序列之中。纵向的对位关系发展为与山景结合、独具特色的入口主轴线,形成由山延续至礼堂、北大楼,再至山的空间序列。横向的对位关系则发展为横跨庄里山、锚固两校区的东西轴线,方案将西区最为重要的图书馆、东区体量最大的产研组团沿此轴线面山设置。西区图书馆前后广场顺东西走势向山延伸,并以放大的水体为收尾,东区产研组团向东延伸至九曲河水域。东、西轴线可谓起于水系,延于山体,又终于水系(图16)。

17.jpg

16 纵、横向的对位关系

  4 展望 :面向未来的教育理念与教学空间

  南京大学苏州校区是南京大学新百年发展的计在规划和建筑层面回应了这一需求,通过营造多维、共享的校园交往空间,将“让学习随时发生”的理念得以落地。

  大学不仅是学习的场所,更是“交往的机构”。在规划层面采取了学术街区的设计理念回应交往的需要(图17)。方案将公共教学、实验平台、图书馆等功能汇聚于场地的核心区域,紧邻核心布置各大学科组团,并围绕公共空间布置可用于休闲、讨论、会议、阅览的交流空间,确保不同学科师生的交往不受时空限制。

18.jpg

17 从公共教学区看北大楼与庄里山

  其次,在书院制的传统教育理念中,大学(书院)也是立德树人的场所。教学区和宿舍区是师生生活的重要空间,设计在建筑层面借鉴并探索了 “教”在学院、“育”在书院理念的空间方式,在环境营造上既有传统书院的理念,也融入了苏州的园林特色(图18):具有园林意蕴的现代庭院被置入学院、书院的建筑群之间,与场地的山水环境融为一体,彰显地域文化的同时陶冶学生性情,实现更高质量的育人目标。

19.jpg

18 教学组团

  5 结语

  从如何面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视角考察,以金陵大学旧址为代表的近代教会大学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从碰撞到交融”的,帕金斯联合建筑师事务所作为较早参与近代教会大学规划与设计的西方建筑师团队,是“中西合璧”的先驱者。紧随其后,以亨利 · 墨菲为代表的西方建筑师和以杨廷宝等为代表的中国建筑师共同推动了近代以来对“中国建筑”的研究和创新

  面向未来的新校园规划如何继往向新?在南京大学苏州校区的规划中,我们探讨了一种可能的方式——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延续式”创新,即在满足教学模式的同时,注重对校园记忆、地域文化和生态环境等人文价值方面的探索。

  南京大学目前已拥有仙林、鼓楼、浦口三个校区,但校方始终希望以鼓楼校区为核心,百年变迁中沉淀的人文精神能被提炼并在新校区延续下去,南大苏州校区的规划与设计项目正是如此:一方面,延续历史·面向未来,从历史的视角考察鼓楼校区校园空间形成与发展的脉络,形成对南京大学校园规划传统与特色的全面认识,[9]并结合未来的学科发展需要,共同指导新校区的设计 ;另一方面,拥山抱水 · 成院得园,设计从场地基因和地域文化出发,在校园空间与山水环境交织的过程中融入苏州园林理念,从规划和建筑层面营造特色场所,以为师生交流提供多维的共享空间(图19、图20) 。

20.jpg

19 最终方案整体鸟瞰(以方案一为基础调整)

21.jpg

20 北大楼组团

  南大苏州校区以“世界一流大学校区”为标准,按东、西两区分期建设,将于2024年整体交付使用,其中东区部分将于2022年率先投入使用。■

  注释

  ①1927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明确表示要师从美国模式,采取通识教育,“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

  ②时为“东南学宫之首”。《寓圃杂记》中载 :“吾苏学宫,制度宏壮,为天下第一……自范文正公建学,将五百年,其气愈盛,岂文正相地之术得其妙欤!”地方官学形制基本相同,宋元时期庙学合一,盛行“左庙右学”的格局。

  ③据《吴都文萃续集》载,明代府学八景为南园、道山、泮池、杏坛、古桧、来秀桥、采芹亭和春雨亭。

  ④据《吴中水利全书》载 :“府学水脉,关一郡人文,通则利,淤则厄。”

  ⑤以苏州府学为例,其历经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基址最终被一分为三,府学(书院)仅占东南隅,后改建为江苏师范学堂。

  ⑥详见美国帕金斯联合建筑师事务所(Perkins, Fellows & Hamilton Architects)于《美国建筑师》杂志发表的The University of Nanking, China 一文。

  ⑦ 1951 年,金陵大学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合并改为公立金陵大学 ;1952 年,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金陵大学并入南京大学,沿用金陵大学校址,并学习苏联模式,取消学院制,设系与教研室。详见《南大百年实录》编辑组编写的《南大百年实录(中卷):金陵大学史料选》一书。

  ⑧庄里山在用地范围内可分为南北两座山包 :南侧山包高度为70 m,山体在西侧有一天然宕口 ;北侧山包高度约为30 m。两座山体之间有缓坡,地势平坦,规划考虑后续可用于联系东、西两侧的校区。

  ⑨这也是2006年南京大学仙林校区规划时的要求,其行政北楼设计,继承了北大楼的形制及老校区的布局形式。

  ⑩新校区的办学理念将采用更为灵活的机制,打破学科边界,构建无学科框架约束的新学科体系、无专业框架约束的新专业体系、以师生为中心的新管理服务体系。详见沈峥嵘和杨频萍于《新华日报》发表的《为什么要建南京大学苏州校区?》。

  ⑪针对金陵大学的设计,校董事会的要求为“让这些建筑尽可能遵照中国传统”,这成为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开端。详见刘亦师的《清华大学校园的早期规划思想来源研究》一文。

  图片来源

  图1 :华西校友编委会编著的《华西医科大学校史1910—1985》一书

  图2、图 5、图 6 :王荷池的《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研究(1840—1949)》一文,南京大学档案馆藏

  图3 :《(乾隆)苏州府志》一书

  图4 :“调查与制图 :南京特别市地政局(1942—1943年)”,东南大学周琦教授工作室赠

  图7 :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library.yale.edu

  图8、图12~图16 :汪杭煌绘制

  图9 :南京大学1982年校庆纪念明信片

  图10、图11、图17~图20 :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刘亦师.20世纪50年代中国现代建筑教育思想的“苏联化”转向 :以清华大学建筑系为中心[J].时代建筑,2021(3):27-33.

  [2] 姜辉,孙磊磊,万正旸,等.大学校园群体[M].南京 :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3] 刘亦师.清华大学校园的早期规划思想来源研究[C]//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8- 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青岛 :[出版者不详],2013 :240-253.

  [4] 赖德霖,伍江,徐苏斌.中国近代建筑史(第3卷)[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5] 顾凯.明代江南园林研究[M].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6] 贾梦雪.苏州府学园林环境研究[D].苏州 :苏州大学,2020.

  [7] 杨镜如.苏州府学志(上册)[M].苏州 :苏州大学出版社,2013.

  [8] 王荷池.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研究(1840—1949)[D].南京 :东南大学,2018.

  [9] 刘亦师.新中国早期的清华大学校园规划研究(1949—1966年)[J].建筑史学刊,2021,2(3):135-148.

  [10] 冷天.金陵大学校园空间形态及历史建筑解析[J].建筑学报,2010(2):22-25.

  [11]《南大百年实录》编辑组.南大百年实录(中卷)金陵大学史料选 [M].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2] 方宇,吴晓.南京历史性校园空间格局演变及动因分析[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天津:天津电子出版社,2009 :1033-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