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项目展示

获奖情况

中衡新闻

联系我们

ABOUT US PROJECT LIST HONOR NEWS CONTACT US

中衡医疗丨筑医台专访李金奎:好的设计是另一种维度的“治愈”,一切以患者为中心

中衡喜讯
作者 2019.06.25

  “未来医院建筑空间有更多可变性,唯一不变的就是以患者为中心。”

  李金奎,中衡医疗设计总监,80后建筑师。从业至今一直奋战在建筑创作与实践的一线,创作优秀的医疗建筑项目近30余项,中标实施10余项,涵盖了各种类型和规模的医疗建筑类型,其中两项工程获中国十佳医院建筑设计方案奖,2019年中标完成苏州太湖新城医院与苏大二院综合楼的设计。本人荣获“2018中国医疗建筑设计青年领袖”“2019年中国十佳医院建筑设计师”等多项称号。在8年的建筑设计实践中,他通过自己不懈努力与思考,探索个人设计信仰,并付诸实践,不断创新。

  近日,“筑医台”对李金奎进行了专访,更细致地展现了李金奎的设计心路与理念。

  来源:“筑医台资讯”微信公众号,ID:HBMclub

  在2018年末,筑医台资讯盘点的医院建筑项目之最中,青岛万达英慈国际医院项目让大家眼前一亮,它同时拥有四项之最。(点击查看详情:“医院建设项目之最”榜单又双叒叕揭晓)

  李金奎,80后建筑师,正是这项工程的设计与实施的见证者。从业8年来,他设计并主控了8项各类型的医院项目。特别是在万达项目中,用短短2年的时间便使得医院顺利落成,刷新同类型医院的新速度,虽然过程艰辛,却获得了高品质的完成度,这也成为他印象最为深刻的项目之一。

  李金奎表示,不同类型的医院之间千差万别,各大医院运行方式也各有千秋,如何站在更高、更宽的视野下为医院建设拓展新的维度,如何通过设计创造价值,这些都需要设计师去潜心思考。未来医院建筑空间有更多可变性,唯一不变的就是以患者为中心。

1.jpg

李金奎

中衡医疗设计总监

湖南大学建筑学硕士

高级工程师

2018中国医疗建筑设计青年领袖

2019年中国十佳医院建筑设计师

  本人专业从业医疗建筑创作与实践8年,曾任中元国际医疗院建筑室主任,现为中衡设计集团医疗设计研究中心(睿谷联衡)设计总监。从业至今一直奋战在建筑创作与实践的一线,创作优秀的医疗建筑项目有近30余项,中标实施10余项,涵盖了各种类型和规模的医疗建筑类型,其中两项工程获中国十佳医院建筑设计方案奖。

解 惑 设 计

创造人性化的医疗空间

  在8年前,硕士毕业的李金奎进入了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被分配到了医疗设计院,与其他人一样,初次接触医疗感觉十分困惑。在公司组织的一次论坛上,李金奎有幸为大家分享《大师笔下的医疗建筑》,他说:“当时我特别列举了扎哈•哈迪德、弗兰克•盖里、阿尔瓦•阿尔托的作品,也表达了我对医疗建筑设计的困惑,即形式与功能关系应该如何兼顾?”

  当时,坐在台下的医疗建筑设计界泰斗黄锡璆博士为他解惑,至今仍让李金奎记忆犹新,“黄博士说,这些世界级大师的医疗作品所呈现出的建筑内在逻辑性令人敬畏,我们可以读到其中所蕴含的内在秩序感。即便是花俏的外表皮下,也不失核心医疗空间的人性化关怀,此为设计的核心所在。”

2.jpg

▲ 阿尔瓦•阿尔托医疗设计作品

  时隔多年再回想起黄博士这句话,李金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认为,设计的价值在于设计更为高效的流程,创造更为人性化的空间。设计师通过空间设计进行间接的精神治疗,使得阳光、空气、绿色成为最好的治愈良药,同时为医护工作者营造出舒适的空间,所以从这一角度看,好的医院设计是另一种维度的治愈手段!这成了李金奎的个人设计信仰并为之不断付诸实践,不断创新。

3.jpg

▲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在8年的时间里,他全过程设计并主控了8项医院工程,其中有2011年开始建设的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作为项目经理和建筑负责人,历经近8年的漫长设计与把控,他持续关注精神卫生空间特有的每个安全细节,使得这座先进、绿色、安全的精神卫生中心建设接近尾声,并成为国家级的精神卫生中心。

4.jpg

▲ 武警总医院长阳分院

  2016年分别落地完成了武警总医院长阳分院、中日友好医院国际医疗门诊部项目;2017年落地完成青岛万达英慈国际医院、新疆新源医院;2018年完成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衢州四省边际医院的初步设计(均获中国十佳医院建筑设计方案奖);2019年中标完成苏州太湖新城医院与苏大二院综合楼的设计。

 5.jpg

▲ 中日友好医院

  李金奎表示,尽管有些项目还在实施,未能马上见证其完工,但深知医院建设的艰辛。在这个信息化与工业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医院漫长的建设周期与技术的更新是相对脱节的,这就要求设计师要与时俱进,多学科贯通学习,才能顺应当前医疗建筑的发展趋势。

6.jpg

▲ 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

  通过这些年的实践与探索,李金奎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设计理念。他说,医院从某种程度上讲就像是工厂流水线的集成体现,建筑设计师不但要熟知工艺,还要植入好的空间体系。工艺流程体系解决的是医患效率与人性化的治愈体系,而空间体系则是患者精神层面的载体。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穿插,高度融合的。

  所以在大工艺流程合理的情况下,应将室内外的空间、景观、动线体系融合设计作为出发点,形成核心的空间骨架,再与医疗治愈体系有机结合,使得二者高度契合,这样的医院设计就是成功的,有温度的。这也是一名医疗建筑设计师的职责所在

7.jpg

▲ 苏州太湖新城医院

  2019年初,李金奎主创中标的苏州太湖新城医院项目(点击查看详情:太湖之舟 区域医疗中心|看太湖新城医院设计如何处理治愈体系与空间体系关系)则全方位的体现了上述设计理念,这也将成为其职业生涯实践又一新的起点。

解 锁 设 计

青岛万达英慈国际医院四点建设经验分享

1.jpg

▲ 星光岛主入口的医院完成全景

2.jpg

▲ 万达英慈医院主入口景观

  在李金奎参与设计的项目中,青岛万达英慈国际医院(识别上图二维码,建筑师为你解析该项目大型地产集团与国际知名医疗集团等强强联手,采用地产建造管理模块计划全程设计的创新建设模式。)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该医院坐落于万达东方影都青岛星光岛显要入口处,是一所国际性高端综合医院,设计床位200张。

  众所周知,万达集团是以高周转,标准化建设模块而著称的半军事化管理的大地产集团。青岛万达英慈国际医院项目作为万达集团在医疗领域的第一个项目,与公立医院项目不同的是,投资建设方更关心建造成本和周期,很难充分预估医疗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他回忆说,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在万达集团特有的模块节点管控下,医院在项目初期功能需求定位、机电系统设计以及后续的交付标准方面走了很多弯路。尽管如此,还是克服了众多的不适宜,在两年内完成了整个工程的设计、配合及验收。以下是他的几点体会:

  首先,打造顶层医疗供需平台。万达集团采取强强联合的模式,以国际化的视野整合优质医疗资源。尽管这种模式在中国还有些水土不服,没有很强的实践性,但是按照国际顶尖标准设计建造出了国际高端医院。

3.jpg

▲ 万达英慈医院东侧入口及门诊大厅完成效果

  其次,成本控制。项目在方案设计阶段就邀请了英国GLEEDS全生命周期成本顾问介入,对项目进行宏观全周期的成本分析。同时,从集团总部到地方项目部都设有成本部,对工程建设全过程进行成本管控。因此,从宏观到微观的全方位控制成本,以及反复论证方案的合理性,对设计而言是一次巨大的挑战。这点与公立医院有很大的差异。

  第三,时间控制。项目全程制定了220个模块节点,涵盖从拿地审批,到设计再到施工及验收开业全过程。模块一旦上线,所有相关人员都要严格遵守计划,以确保准时开业。为此,所有管控、设计、施工团队都实行严格的考核机制,确保工程每一个模块顺利进行,保证了项目在计划时间内验收、开业。李金奎说,这对我们来说极其不适应,这也有别于公立医院漫长的建设周期。但却提高了设计师的成本意识,以及全方位的管控协同意识。

4.jpg

▲ 连廊处室内完成效果

  第四,质量管控。项目对于成本和时间如此苛刻,工程设计建造质量该如何把控?这与万达集团层层的OA审批机制和评审机制密不可分。从集团到地方项目部再到第三方审图,万达集团有三层保护机制。除此之外,设计单位也要在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时满足万达模块里的要点审查表要求。

  此外,还有外部审查和施工单位的交底审查。这样的层层把关确保了项目建设不出纰漏。

  虽然上述建设模式值得进一步商榷。然而这种实践却代表了当前典型的地产医院建设模式,在精细化成本与全程模块控制下,演绎了一种新时代的医院建设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解 码 未 来

“明日”多变,以患者为中心不变

  问及未来医院建筑空间变化,李金奎向筑医台资讯记者讲到,美国埃里克.托普编著的《颠覆医疗》对其设计观产生了新的影响。这本书真正考虑到了以患者为中心来构建未来医疗体系。作者一方面直言不讳地阐述了当前医疗行业存在的众多弊端,也提到了创造性的破坏固有的制度和体系会带来更大的进步。

  另一方面,作者也大胆预测到未来可穿戴设备、基因疗法、3D打印、人工智能等对医疗行业的颠覆作用。未来,患者几乎能成为半个医生,医疗建筑空间一定是多元化的,去中心化的。大多数患者要到普遍覆盖的流水线般的专科医院或是互联网医院,甚至是迷你诊所就医。所有这一切将大大的影响到医院建筑设计。

5.jpg

▲ 绿色医疗生态闭环图示

  李金奎强调,目前应该注重空间模块化设计、弹性设计,预留足够的可变性空间来容纳未来更多的可变性。相反,门诊大厅、输液大厅等传统的空间要适当缩小。供应中心、洗衣房、检验科,甚至是影像中心也要考虑第三方的模式介入。这些都是建筑设计中应该充分预见和考虑的问题。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在李金奎心里有一点永远不会变,那就是好医院一定是以患者为中心,注重就医体验,构建全生态的医疗闭环。未来要在政策端及保险机制方面,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实现从家庭--社区--专科--综合--国际医疗等一系列分级诊疗及绿色转诊机制。设计师则需站在更高层级的视野下,创造更好的治愈体系与空间体系,实现二者的高度融合,实现一切以患者为中心!